莘县农商银行:深耕“三农”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 热头条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莘县十八里铺镇苏堂村位于县城以南15公里处,历来崇尚儒学,耕读传家,凭借着良好的村风名声在外。但过去因跟不上农业转型发展的步伐,苏堂村面貌杂乱无序,贫困落后,一度落寞。近年来,在村两委和农商银行的支持带动下,苏堂村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,发展规模农业,建起800余座冬暖式蔬菜大棚,年蔬菜总收入达1600余万元,从一个村集体经济“空心村”逐渐蜕变为“美丽宜居村庄”和“省级文明村”。
转思路、兴产业,开拓脱贫致富新路子
“村内几座零零星星、无序发展的大棚不成气候,蔬菜卖家低,村民挣不着钱,纷纷外出打工”,这是苏堂村党支部书记刘增民描述自己刚上任时村里的景象,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
了解到该情况后,莘县农商银行十八里铺支行积极对接苏堂村村两委,共同寻找农业转型点,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,主动提供资金支持,努力通过带动村民发展大棚种植产业走向脱贫致富之路。为了重振村民信心,还带领村民多次赴寿光等地考察学习大棚基地建设先进经验,流转整合了村内400余亩土地,建成了208座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,当年全村蔬菜总收入就达到800万元,人均收入翻了一番。
看着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,为进一步加快村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,在农商银行50万元的信贷资金的支持下,苏堂村集体又创办了果蔬专业合作社,建设了果蔬交易市场,逐渐形成了大棚长豆角、西葫、葡萄等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的主导产业。
促创业、助转型,“贷”动新型农民谋发展
“棚二代”,是苏堂村的一个特色现象。由于该村近年来大棚种植产业的迅猛发展,村内许多年轻人成了“棚二代”,逐渐打消了外出打工和经商的念头,连原来在外就业、务工人员也纷纷选择回乡创业。
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,今年32岁的刘朝辉是村内颇有名气的“棚二代”,蔬菜种植就是他返乡创业的“舞台”。为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,刘朝辉虚心向父辈们学习种植经验,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种植技术理论知识,很快就成了苏堂村有名的技术员。前年,他紧抓村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好时机,想在村里开办一家蔬菜技术服务站,服务于本村和周边村庄,但迟迟苦于创业资金不足。十八里铺支行得知情况后,主动上门对接,为其办理了22万元的贷款授信。在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下,刘朝辉不仅将蔬菜技术服务站经营得有声有色,还参与了村集体领办的农副果蔬专业合作社,利用自身学识参与合作社管理。
“当时办理贷款时心里还忐忑,22万元一次用不了啊!生意用钱都是周期性的,时不时的用,这可咋办?咱农商银行推行的福农卡消除了我的顾虑,想什么时候用钱,手机银行一操作,钱就贷出来了,也不用碰现金,直接可转给供货商,真是支用贷款像支用存款一样方便!”刘朝辉欣喜地说。如今,智能手机俨然成了苏堂村“棚二代”的新农具,十八里铺支行大力发展手机银行、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产品,积极拓宽农民的支付渠道,努力降低农民的使用和交易成本,目前已为该村村民开通手机银行98个。
(蒋洪超 庞文嘉)